智能问答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建设 > 史志年鉴 > 历史人文

北京第一届十大建筑(1959年)

信息来源:史志办公室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6日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国十周年,决定在北京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作为国庆献礼,以展示年轻共和国所取得的成就。

  北戴河会议之后,相关工作迅速展开。1958年9月5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召集千余名建筑工作者开会,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通知,要求在建国十周年到来之前,改造好天安门广场,建好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即北京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苏联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这就是最初确定的“十大建筑”。

  在一些建筑开工后,原有的计划发生了比较大的调整。考虑到当时国家财力有限、工期紧张以及各种其他困难,十个项目如果同时上马,注定一些工程无法按期完工。在此情况下,凸显文化功能的科技馆、美术馆、国家剧院缓建,革命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合并为一馆(1959年评选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属于同一建筑内,大厦分南北两大部分,南半部设中国历史博物馆,北半部为中国革命博物馆;1969年9月两馆合并后,改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83年又恢复独立建制,2003年合并重组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当时在建的钓鱼台国宾馆以及更具现实应用功能的华侨大厦(已被拆除,现已重建)、民族饭店、工人体育场、北京火车站代替前述推迟项目,成为最终确定的国庆献礼“十大建筑”。从1958年9月确定国庆工程的建设任务到1959年9月国庆十周年前夕,“十大建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可谓史无前例,成为中外城市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十大建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北京第一批大规模的建筑项目,也是具有政治象征和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十大建筑”中的一部分集中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尤其是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就坐落在广场之侧,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城楼比邻呼应,构成了既具浓郁中国特色又焕发新时代特征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其中人民大会堂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明清两代经营了数百年的皇宫总建筑面积还大。其工程结构之复杂、建设标准之高、工艺之多、施工速度之快,堪称当时国内之最。大会堂采用大跨度、穹窿顶、无立柱结构,可满足一万人同时开会,并确保每个角度均可看到主席台。

  “十大建筑”具有政治意涵的同时,也具有现实的应用功能。在1958年9月周恩来主持的一次讨论国家剧院设计方案的会议上,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吕正操提议能否建设一座新的火车站,作为首都的大门,以代替已十分破旧的前门火车站。这一提议受到会议参加者的大力支持,最终在周恩来的批准之下立项并于1959年9月竣工,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路客运站,跻身于“十大建筑”名录。而国家剧院的最终建成已经是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工人体育场能够进入“十大建筑”也是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它是建国初期少有的几处能够承载万人狂欢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这里召开,此后有多次全国或国际性重大体育比赛都在这里举行。2007年,这座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的老建筑,被北京市政府批准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十大建筑”总面积超过67万平方米,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智力,当时除了组织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之外,还邀请了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共同进行建筑方案创作。建筑专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人们对各项工程先后提出了400个方案,其中仅人民大会堂就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并结合工程对天安门广场提出了多种规划意见。工程普遍采取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模式,通过统一指挥调动,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在10个月内高质量地建成。自此之后,北京再也没有这样在极短时期内集中涌现如此之多的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体。

  “十大建筑”的建设时期虽然正值1958―1959年国家“大跃进”时期,但无论从建筑质量还是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它们都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在设计、用材、工艺等方面都十分考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早已成为经典作品。“十大建筑”全部由中国本土建筑师、设计师设计,风格多元,兼收并蓄,在钢筋混凝土的外表下,营造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开启了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对民族化探索的最初步伐。

 

【大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