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建设 > 史志年鉴 > 编修指南 > 年鉴编纂

年鉴编纂应当强化连续性

信息来源:研究中心史志办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4日

  不少人以为,年鉴的连续性特征,就是指年鉴要每年连续出版。但这只是年鉴连续性的部分表现。年鉴的连续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编纂的连续性、出版的连续性和使用的连续性,其中,出版的连续性最容易理解。年鉴作为年度性的资料工具书,应该做到自创刊之后,按年度每年出版,既不能缺漏,也不应该将若干年度合并为一卷出版(不包括将若干卷已出版的年鉴整合为合订本重新出版的行为)。而使用的连续性,一方面体现在读者为满足其需要、若干年连续使用年鉴,另一方面体现在著录工作中,主要是图书馆等机构收集、整理年鉴时应保持连续性。

  年鉴作为工具书,虽然有保存资料、对外宣传、提供指南等功能,但其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查阅,即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料供读者查阅。可以说,确保年鉴能够被读者连续使用是目的,是年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连续编纂、连续出版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连续编纂又是连续出版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做不到连续编纂,就不可能实现连续出版,连续使用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连续编纂的质量不佳,连续出版很可能是徒具形式,年鉴也就不能很好地供读者连续使用。为此,年鉴工作者应当将连续编纂作为突破口,实现年鉴规范与创新,提高年鉴服务读者的能力。

  年鉴编纂的连续性,取决于年鉴自身的出版物属性。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年鉴的出版物属性,年鉴是一种连续出版物。将年鉴归类于连续出版物是有其依据的。根据国家标准《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对于连续出版物的定义,连续出版物是“印刷或非印刷形式的出版物,具有统一的题名,定期或不定期以连续分册形式出版,有卷期或年月标识,并且计划无限期地连续出版。连续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年鉴、指南等)以及系列报告、学会会刊、会议录和专著丛书”。

  结合《规则》对连续出版物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年鉴形式,可以得出年鉴的基本特征是:从出版形式上看,年鉴具有统一的主题名,同一的编辑出版者,有连续的卷、期、年号,并预计逐年、无限期编辑连续出版,有ISBN(国际标准书号)或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从编排体系上看,年鉴以栏目作为容纳内容的基本单元,以条目作为表现内容的主要形式,编排系统规范、查考资料迅速方便。观其特征不难看出,年鉴是有别于期刊、报纸的具有工具书性质的特殊的连续出版物,在出版形式上是连续出版物。

  作为一种连续出版物,年鉴在编纂过程中,应该将连续性的特征体现在年鉴的内容和装帧上。

  一、 编纂连续性在内容上的体现

  这里说的内容,既包括年鉴的框架,也包括框架下的信息资料,即年鉴的内文部分。

  (一) 连续性体现在总体框架上,就是要求总体框架保持相对稳定。

  框架是年鉴的根本所在,框架是否合理,对于一本年鉴的总体质量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年鉴总体框架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读者使用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年鉴的品牌效应。由于是逐年出版年鉴,因此,一本年鉴总体框架如果每年都有大变动,该年鉴就不是一部成熟的年鉴。这一方面说明该年鉴在创刊之初的框架设计就不合理、不完善,或是编者对于年鉴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盲目调整;另一方面,这也不便于读者查阅资料。

  年鉴反映的是一个地区、行业(产业或事业)等发展的年度情况。以地方综合年鉴为例,地方综合年鉴收录的是该地基本地情和政治、经济、社会年度发展情况。虽然我们可以用 “日新月异”来形容一个地区的迅猛发展,但客观上说,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量变累积到质变,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产业状况、社会组织机构等情况,每年虽有变化,但不会都有重大变革。因此,年鉴框架也应该与此相适应,每年可以有所微调,但不应该年年调整得“面目全非”,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而修改、调整。

  (二)信息资料的收录也应该具有连续性。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重要数据、指标纵向缺失。这个问题不是针对具体某一年的年鉴,而是通过纵观若干年的年鉴发现的。有时,我们翻阅连续若干年的年鉴,很容易发现其中一年或几年的年鉴中,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重要数据不全,造成这些指标、数据缺乏连续性和纵向可比性。这就给读者查找资料造成了不便。“有的经济部门对完成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报喜不报忧,年景好就多写几项,年景不好就少写几项, 造成指标数据纵、横均不可比。”(注:许家康的《论年鉴的记述重点——第十三次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主题报告》)上述这句话,既指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道出了问题的后果。我们利用年鉴,应当是既可以通过查找上年度的信息、了解上年度的情况,也可以收集若干年度某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发现其中规律。如果出现指标、数据缺失,那么以上两个功能便难以实现了。

  针对这个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建立健全的基本指标体系,明确哪些指标必须入鉴。 这就需要年鉴编辑和各承编单位的撰稿人多做沟通交流征求意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在下达撰稿任务时,连同编写规范与编目一并发放,提醒撰稿人在撰稿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些基本指标写入稿件中。

  基本信息缺失。什么是基本信息?基本信息一般就是年鉴中的知识性条目,比如地理、历史沿革、语言、民族、宗教、行政区划、资源、气候等方面的信息。这些地情概貌类的基础信息,有一些基本不会发生变化,有一些会有细微变化(反映在年鉴上就是个别数据的变化),对于这些信息是否要收入年鉴,是有存在争议的。对此,应该明确以检索性和实用性为标准,来衡量这些信息是否有必要收入。对于一些检索频率高、实用性强的基础信息,即使是数据较上年不变化或者有细微变化,也应该逐年记录。

  二、 编纂连续性在装帧设计上的体现

  相比内容上的连续性,装帧设计上的连续性就显得更加明显。以连续性的理念来指导年鉴的装帧设计,可以使一套年鉴的整体风格统一,使各卷年鉴既有变化又不失协调,提高读者的认知度。

  在装帧设计上,年鉴设计应该借鉴期刊设计的经验做法。同样作为连续出版物,期刊设计一直很注重连续性,设计形式不会经常变化,一般保持相对固定的形式和面貌特征,尽最大可能方便读者辨识,以便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借鉴期刊设计的经验,年鉴装帧设计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要素齐全,书(刊)名设计鲜明突出。

  在封面、封底和书脊设计中按要求注明相关信息,这是各类出版物都必须遵循的要求,这些信息一般包括书名(刊名、卷号、年份)、编著者、出版者、条码、定价等。而年鉴设计中,特别要注重书(刊)名的设计,书(刊)名设计应当鲜明突出、力求与众不同,并且一旦确定,一般是一直沿用、较少更改。同时要考虑书(刊)名与年份(卷号) 的位置安排,保证这些信息明确醒目,便于读者识别。

  (二)总体风格统一、稳定,体现连续性。

  总体风格设计既包括广义上的封面(即封面、封底与书脊等),也包括翻开书后所看到的内文版式。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四点:

  开本。物体的尺寸与空间造型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不同体裁、内容的书籍就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开本。就年鉴而言,常见的开本形式是16开和32开(包括标准全张和大度全张)。选用哪种开本没有固定要求,但要结合内文版式(行间距、字号)考虑,如果使用32 开,但书的内容很多,造成书太厚了,书脊宽度与封面封底的尺寸不成比例、乃至大于封面封底的高度和宽度,都是不恰当的;同样,使用16开,而书的内容单薄,造成书很薄,并且还使用卡纸的精装封面,这也是不适合的。

  内文版式。内文版式包括了版心、留白、字体、字号、间距行距、图文位置等因素。作为工具书,年鉴内文的文字信息量较大,恰当的内文版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充分利用版面,也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适度留白。一些地方综合年鉴使用的字号较大,这或许是出于方便读者阅读的考虑,但由于配合得行距不当,造成版面拥挤、不够美观,同时增加了印张,不符合工具书的一般做法。

  封面总体设计。作为连续出版物,封面总体设计既有审美层面要求,也有规范层面的要求。封面设计的审美要求,包括设计风格符合图书内容和读者定位,美观、大方、得体,装订牢固,符合环保且不过度装潢;封面设计的规范要求,包括出版物在封面上准确标注相关出版信息。如封面标注出版物名、出版物卷号、著录者名、出版者名等信息,在封底标注ISBN(国际标准书号)或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等;如有书脊,可以标注出版物名、著录者名、出版者名及其标志等信息。

  目前,一些公开出版的年鉴存在着重审美而轻规范的现象。重视封面设计的美感,并力求在封面设计上体现年度特色和地域(行业)特色,已经是年鉴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对于封面设计的规范要求,一些年鉴工作者还不够重视。一些年鉴封面的出版物信息标注不全面,不同年份年鉴的出版物信息标注的位置、字体字号随意变化,在一个时期内没有保持相对稳定;加之部分年鉴封面设计风格逐年变化,没有保持相对稳定。这些都不利于一部年鉴树立其品牌效应,不便于读者辨识。

  书脊。在装帧设计的众多要素中,之所以要特别指出书脊设计,是因为书脊在图书宣传和营销中有其无可比拟的作用,这与我们使用、摆放图书的习惯有关。一般图书放在书架上,封面与封底是看不见的,读者首先能够看到的只有书脊。同样,将若干年的年鉴摆放在书架上,首先看到的也是书脊。如果每卷年鉴的书脊都是风格各异,也很难体现出年鉴的连续性。因此,各卷年鉴书脊上的文字内容、字体字号、图表等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书脊上的位置,都应保持固定。

  强调书脊设计统一,并不代表书脊的设计一旦确定,就可以毫不改变地一直使用。由于书脊的设计要与封面、封底的设计相协调,而封面、封底一般不会年年固定、一成不变,这也使得书脊的设计要在 “年年有变” 中保持 “一定之规”。

  三、连续性与创新的关系

  以上说的多是年鉴编纂应当如何保持连续性,既然要连续,必然就要求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变化,然而,这并不代表年鉴是不需要变化的。一部年鉴从诞生之日起,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强调年鉴的连续性,并不是排斥年鉴应当创新、变革。只是,简单地改变、变动并不等于创新,创新必须是针对事物中不合理、不恰当的地方提出修改,是事物不断发展、完善的必要手段。我们鼓励年鉴创新,正是为了使年鉴更加合理、科学,更加方便读者使用。

  例如,上文说到年鉴框架设计要保持连续性,这并不是说框架一经确定,就不能改变。我们不能保证设计出的年鉴框架就一定是合理的、满足读者需求的,因而就要不断对框架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假如发现原有框架问题不少,那即使全盘推翻、重建框架,也是应该的,而不能为了保持年鉴连续,就抱残守缺。我们不提倡盲目变化,但绝不拒绝合理创新,而这才是保持年鉴连续性的题中之义。

                                                                                                    (来源:年鉴之家 黄铭)

【大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