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建设 > 科技之窗 > 工法管理

2014年度北京市工法通过评审项目公示(十五)

2014年度北京市工法通过评审项目公示(十五)

信息来源: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2日

项目名称

回字形外墙壁柱结构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徐志、董佳节、费恺、赵双全、王加兴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张元勃(主任委员)、郭彦玉、侯本才、郭理修、常蓬军

概述

传统的外墙“回”字形壁柱结构内部芯模采用木模板且无法拆除,造成材料、人工的浪费,影响施工进度。通过实践研究出《“回”字形外墙壁柱结构施工工法》,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该工法对壁柱的模板进行优化设计,创新性的采用石墨聚苯板为芯模,省去了安拆壁柱木模板的工序,提高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成本。在壁柱结构施工过程中推广住宅产业化,壁柱钢筋由钢筋加工厂统一加工预制,配送到施工现场,减少钢筋浪费。

在东湖湾名苑502#、503#楼工程及清河小营C1地块1#定向安置房住宅楼等5项工程的实践中,对“回”字形外墙壁柱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回”字形外墙壁柱结构施工工法》。经查新检索(编号JS2014-234),该项工法的核心技术属国内首创;经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号:京建科鉴字[2014]第48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发明专利一项(专利号:201410559379.X)。

该工法从“回”字形外墙壁柱结构的钢筋预埋、芯模安装、壁柱钢筋笼的产业化加工配送等主要工序详细说明“回”字形外墙壁柱结构施工工艺,为解决“回”字形外墙壁柱结构施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该工法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和依据,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自主研发的回字形外墙壁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石墨聚苯板芯模代替内模,壁柱钢筋采用预加工等措施,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成本,其技术新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项目名称

超高、超厚预应力混凝土楼板迭合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北方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编制人

黄征、王振兴、王卫新、曾辉、许龙迪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张元勃(主任委员)、郭彦玉、侯本才、郭理修、常蓬军

概述

“超高、超厚预应力混凝土楼板迭合施工工法”属于土木建筑工程领域,适用于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施工。

针对超高、超厚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由于转换板往往标高高、自重大,结构施工时需要搭设较多层数的模板支撑架,往往需从转换板位置向下搭设至基础底板以传递荷载,且由于预应力结构需待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方可张拉,因此往往需占用大量的模板支架和人工搭拆费。

为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同时降低工程造价,以2000mm厚预应力转换板为例,可将板内预应力钢绞线分层铺设配置,转换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厚度为600mm。待第一层预应力张拉完毕后,利用本层混凝土结构支撑上层1400mm厚混凝土的自重,在模板及支架设计时,只需考虑支撑下层混凝土自重及施工活荷载,大大降低了结构转换板的竖向支撑数量。即降低了施工难度,又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

通过分层界面喷涂缓凝剂、高压水冲洗等措施,解决上下层混凝土结合问题。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对表面洒缓凝剂以减缓表面终凝时间,在混凝土内部达到终凝而表面尚未终凝时,用高压水冲洗混凝土表面,使混凝土表面粗糙,露出石子,满足水平施工缝处理要求。

该工法尤其适用于板厚在1500mm以上的预应力现浇混凝土板。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大力推行,符合以上条件的建筑将越来越多,该工法易于推广应用,为高层施工积累了先进经验,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专家点评

该工法通过将转换板分两层浇筑、预应力分层张拉,利用下层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承受上层混凝土浇筑荷载,解决了上下层混凝土结合问题,优化了模架支撑体系。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钢制门窗洞口大模板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北方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编制人

王振兴、杨旭、王卫新、曾辉、许龙迪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张元勃(主任委员)、郭彦玉、侯本才、郭理修、常蓬军

概述

该工法以全钢大模板为基础,通过对大模板的改装,将大模板洞口部位开洞,同时洞口四边以钢侧模封边,形成全钢模板洞口,使模板的变形和洞口的位置得以保证。同时,钢制门窗洞口大模板施工工法还简化了梁窝预留工序,可以墙、梁同时浇筑,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节省了预留、剔凿梁窝的费用。此模板的应用改变了剪力墙门窗洞口模板不易固定、结构门窗洞口易变形的施工现状,大大减少因门窗洞口变形带来的二次剔凿,提高剪力墙结构施工质量。此外,在大模板开洞洞口处的废板进行处理,形成堵板;在流水段较多的楼层,可以将洞口模板用堵板封堵后,作为平板流转到其他墙体使用,优化了模板使用数量,提高了模板通用性,并降低了成本。

该工法经过多项工程施工实践证明,适用于标准层较多的多层、高层、超高层框剪结构中,特别对全剪力墙结构工程其优势更为明显。应用于北京市丰台区石榴庄回迁安置房项目-612地块工程、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五里店小区退休干部住房工程、昌平区沙河镇C-X06、C-X07、C-X10地块二类居住、公建混合住宅、托幼用地项目(配建人才公共租赁住房)等逾40万平方米高层工程。经查新检索(查新报告号JS2014-281),该项工法属国内首创。

该工法形成洞口处钢堵板安装、加固、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及相关操作技术,操纵性强,工效高,施工质量可靠,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和依据,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专家点评

该工法通过在大模板预留洞口周边采用钢模封边,形成全钢门窗洞口模板的措施,解决了剪力墙门窗洞口模板难固定、易变形的施工质量通病,减少了二次剔凿,提高了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质量。其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古建筑金丝楠木旧蜡清除及涂蜡保护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宋娜、董佳节、费恺、崔晨、刘建生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张元勃(主任委员)、郭彦玉、侯本才、郭理修、常蓬军

概述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加大力度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针对金丝楠木古建筑的修缮需求,该工法摒弃了传统竹刀清理、煤油清洗等既有的旧蜡层清除方法,根据蜡遇热融化原理,采用小型蒸汽清洗机清除旧蜡层,各项控制指标形成参数值;明确形成了重新保护时所需蜡水(油)的原材料选择、配方、熬制关键技术;总结形成了刷蜡、起蜡、上蜡、擦蜡(出亮)等工艺流程及相关修缮技术,解决了古建筑金丝楠木的重新保护施工难题,整个修缮过程,严格遵守文物修缮“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

在平武报恩寺、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工程实践中,形成了独特《古建筑金丝楠木旧蜡清除及涂蜡保护施工工法》。经查新检索(查新报告号JS2014-230),核心技术已通过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QC成果已获得全国二等奖、北京市一等奖;已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2014101695366。

该工法从清理旧蜡技术、研制蜡水配方及熬制技术、重新涂蜡保护技术等主要工序,详细说明了古建筑金丝楠木旧蜡清除及涂蜡保护的施工工艺。突破了传统和既有的工艺手法,在国内首次采用了热蒸汽机清理旧蜡层,形成“刷蜡、起蜡、上蜡、擦蜡(出亮)”的成套金丝楠木重新保护工艺,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该工法填补了古建筑金丝楠木旧蜡清除及涂蜡保护施工在国家规范(标准)上的空白,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制定规范(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金丝楠木旧蜡清除和重新保护的方法,使用小型蒸汽机清除旧蜡层,在蜡水原材料选择、配比、熬制上,通过试验研制了修缮所用专属配方,系统总结了金丝楠木修缮保护成套技术,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框架结构加层改造及梁板逆向拆除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任坤朋、王连立、丁卫强、彭其兵、周志强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张元勃(主任委员)、郭彦玉、侯本才、郭理修、常蓬军

概述

目前国内对于老旧结构进行加固改造的工程越来越多,且加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并涉及结构拆除、加固和新建施工等多个专业同步进行,但针对于框架结构加层改造中,必须随新建结构施工的同时,对原结构梁板水平构件采取自下至上逆向拆除的工程尚未见到相关报道,且国家尚无相关规范可依,给加固、拆除和新建结构的施工工艺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逆向拆除顺序可能造成上部未拆除结构失稳,其风险较大,必须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有效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确保拆除过程中上部结构的安全。

北京城建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及时对牡丹园改扩建2号楼工程多项加固改建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总结,取得了多项科技研究成果,并通过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多位专家鉴定通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该工法通过科技查新检索(查新报告号JS2014-250)尚未找到相同的工法应用文献报道,该项工法属国内首创。

该工法通过对原有结构柱进行加固,控制其层间位移,对梁板进行自下而上逐层逆向拆除,解决了既有建筑梁板拆除与新建梁板交互施工的技术难题,优化了施工顺序,其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工法技术先进,施工质量可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专家点评

该工法通过对原有结构柱进行加固,控制其层间位移,对梁板进行自下而上逐层逆向拆除,解决了既有建筑梁板拆除与新建梁板交互施工的技术难题,优化了施工顺序,其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升降式顶板打孔机成孔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薛鹏、王文军、何巍、赵宇、梁淼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张元勃(主任委员)、郭彦玉、侯本才、郭理修、常蓬军

概述

该工法摒弃传统方法弊端,彻底解决高层顶板打孔难点,适用于于地面平整,需要在顶板上打孔固定反支撑或支架的所有新建、扩建、改建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对高大空间顶板实现快速精准打孔,施工安全绿色,节能环保。

升降式顶板打孔机施工技术,主要是采用创新研制的升降式顶板打孔机,利用打孔机三角形机座提供稳定支撑、万向轮及机身拉杆帮助实现灵活安全移动、大小套管升降自如调节高度,利用杠杆原理持续顶升(组合)电钻进行顶板打孔,科学解决建筑工程反支撑等高层顶板打孔在频繁高度变化和平面移动方面的施工难题,实现人站在地面即可对高层顶板快速精准灵活持续打孔。根据顶板结构高度可调节升降固定螺栓,调节升降杆高度达到顶板相应高度,以压动杆到底的高度及需钻孔的深度情况,可调整升降杆高度,以确定最佳高度状态。操作工人利用机身上的扶手固定好机械,防止机械晃动,打开机身上的开关(开关一侧连接机顶的电钻,另一侧连接多用插口连接外部电源线),根据杠杆原理,压动杠杆,带动伸缩杆固定点,使伸缩杆往上移动,冲击钻的位置与顶板打孔位置高度基本相同,电钻向上持续作用,直到电钻与顶板接触(钻头长度与孔深度一致或略长),达到打孔的目的。打孔一定要先轻钻定位,再用力垂直顶压冲击钻缓缓钻进,孔径、孔深及垂直度要严格按要求控制,保证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要求。打孔完毕,利用机座下万向轮移动机械到下一个孔位正下方。当顶板上遇到结构梁或风管、桥架等障碍物时,可利用机身上扶手及拉动拉杆使机顶倾斜,从而轻松避开障碍物移动机器。

工程实践证明,该工法机械设计新颖创新,实用性强,工艺完整先进成熟,操作简便,安全高效,远离粉尘,可重复使用,绿色环保,应用前景广阔。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自主研发的“升降式顶板打孔机”改进了传统的打孔方法,实现了高大空间等建筑工程快速精准打孔,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改善了施工作业条件。其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幕墙外窗止水板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徐志、董佳节、费恺、赵双全、王加兴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张元勃(主任委员)、郭彦玉、侯本才、郭理修、常蓬军

概述

外窗漏水一直是住户投诉的重点、是建筑产品质量的通病,通过实践研究出《幕墙外窗止水板施工工法》,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幅度的降低了返修率,提高了建筑产品质量。幕墙外窗止水构造是在外窗结构框与窗框间增加一道“L”型镀锌止水板,并且打密封胶,最终形成封闭,经过实际的使用,达到理想的止水效果,克服了此处漏水问题。

在东湖湾名苑502#、503#楼工程及北京如意国际花园A区1#、2#、3#、5#、8#住宅楼工程实践中,对幕墙外窗止水板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幕墙外窗止水板施工工法》。经查新检索(编号JS2014-233),该项工法的核心技术属国内首创;经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号:京建科鉴字[2014]第48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发明专利一项(专利号:201420615666.3)。

该工法从幕墙外窗止水板的设计、加工、安装等主要工序详细说明了幕墙外窗止水板的施工工艺,为解决幕墙外窗漏水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该工法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和依据,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自主研发的建筑幕墙外窗防水构造,通过在外窗四周粘贴一道“L”型镀锌止水钢板,提高了外窗节点的防水性能。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跨径现浇箱型板拱桥拱圈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赵德刚、邢彬、荀学思、寇志强、康强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孔恒(主任委员)、孙西濛、邓美龙、李文华、蒋克群

概述

拱桥是我国在公路使用中较为广泛的一种桥型。拱桥作为偏心受压杆件,其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比受弯梁更为均匀,设计可以充分利用主拱截面材料强度,增大其跨越能力,实现通水、通车的功能。研究实现桥梁通行和景观双重功能,开发形成配套施工工法,实现库区内、跨河、跨线段变跨径现浇箱型拱桥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工法通过对变跨径现浇箱型板拱桥拱圈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新地提出多跨拱圈单跨施工、单联合龙的施工工艺,解决了变跨径小半径拱圈支架选型和搭设问题,达到了安全行洪、人机通行的要求;通过优化箱型拱圈底模主、次龙骨设计以及倾斜混凝土压模设计,解决了配重混凝土和拱圈线性控制等关键问题。工法关键技术获得《板拱桥双钢管拼装复合式模架支撑装置》(专利号:ZL201220709901.4)和《一种箱型板拱桥底板混凝土浇注压模施工装置》(专利号:ZL201220707815.x)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连续板拱桥小半径拱圈施工工法》(专利号: ZL201210556432.1)授权发明专利1项。2014年6月10日,由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国内外查新,2014年6月27日通过了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编号:京建科鉴字[2014]第041号),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实践证明,该工法工艺操作简便,能确保工程质量,施工高效、安全、环保,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通过该工法的实施,积累了连续小半径悬链线无铰拱拱圈及变截面脊骨式连续箱梁施工的宝贵施工经验,为快速安全地开展桥梁曲面结构施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其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专家点评

该工法利用自主研发的“板拱桥双钢管拼装复合式模架支撑装置”、“一种箱型板拱桥底板混凝土浇筑压模施工装置”两项专利装置,采用板拱桥单孔浇筑、单联合龙等施工方法,解决了连续板拱桥变跨径拱圈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成型控制等技术难题。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名称

寒区软土超浅埋大跨径分离式城市隧道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何辉斌、王莹、吴庆、曲鹏、潘国庆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孔恒(主任委员)、孙西濛、邓美龙、李文华、蒋克群

概述

大跨径初衬双连-二衬分离隧道传统工艺作业具有空间狭小、工序多、工效低、安全风险大。寒冷地区冬期具有冬期长、冻土层厚的特点,为此开展初衬双连-二衬分离隧道相关技术研究和工法开发,解决隧道穿越浅埋地段时,如何能充分利用天然冻土层在隧道顶形成的冰盖效应,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实现快速施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托哈尔滨保健路打通隧道工程,开展了寒区软土浅埋暗挖大跨径初衬双连-二衬分离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自主开发的5项专利技术中,“隧道中隔墙的分体式移动模架装置及施工方法”、“隧道二衬台车模块单元对接组合装置及其对接组合方法”获授权发明专利,“隧道中隔墙的分体移动模架”、“隧道中隔墙分体式移动模架装置”、“隧道二衬台车模块单元对接组合装置”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关键技术“寒区软土超浅埋暗挖大跨径初衬双连-二衬分离隧道施工技术”获2014年中施企协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

该工法充分利用了冻土层形成的冰盖效应对覆土层进行加固,通过优化隧道开挖顺序及隧道中墙、二衬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较传统工艺,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确保工程质量,施工速度快,安全可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自主研发的“隧道二衬台车模块单元对接组合装置及其对接组合方法”、“隧道二衬台车模块单元对接组合装置”专利技术,解决了隧道二衬结构模板台车纵向连接以及横向平移的技术难题;利用寒区冰盖效应辅以注浆加固措施,解决了隧道穿越浅埋地段的土体加固等问题;采用初支相连、二衬分离的施工方法,解决了传统连拱隧道渗漏水控制的技术难题。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移动式现浇一体化桥梁防撞护栏及挂板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黄涛、邓学荣、彭松、王卓、王大雨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孔恒(主任委员)、孙西濛、邓美龙、李文华、蒋克群

概述

随着桥梁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及人们对桥梁美观要求的不断提高,安装预制外挂板及现浇防撞护栏的传统施工工艺存在着分体施工工序多、施工速度慢,外挂板和防撞护栏颜色不均,以及结构之间后浇混凝土易脱落存水导致污染外挂板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工程质量要求。

该工法通过对防撞护栏及挂板一体式现浇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解决了传统分体施工工序多、施工速度慢,外挂板和防撞护栏颜色不均,以及结构之间后浇混凝土易脱落存水导致污染外挂板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防撞护栏与挂板的整体性,有助于结构安全。通过模板设计、优化模板安装机具设计以及模板加固体系设计,解决了防撞护栏与挂板一体式线型控制等关键技术,创新地提出防撞护栏与挂板一体式现浇的施工工法,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1项,《桥梁防撞护栏及挂板一体式现浇专用施工模板》(专利号:ZL201420084733.3)。并申报发明专利1项,《桥梁一体式现浇防撞护栏与挂板专用模板及其施工方法》(申请号:201410067746.4)。

该工法于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成功应用于京密路(京承高速公路~开放路环岛段)高架桥工程,防撞护栏总长6992延米;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成功应用于梅市口道路工程五环路立交桥工程,防撞护栏总长9421延米,在施工获得了重要技术参数,验证了工法的可行性,施工过程安全、高效、环保,完工后的防撞护栏与挂板一体式现浇实体内坚外美,为美化桥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北京市内乃至国内同类工程中均具有代表性。工程实践证明,该工法成熟、可靠,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自主研发的“桥梁防撞护栏及挂板一体式现浇专用施工模板”,通过挂板内侧模板可调节高度设计、底模板T形挂钩加固设计以及改进的“移动式模板安装机具”,解决了一体化现浇防撞护栏与挂板线型控制、混凝土浇筑等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城市中心区富水地层热力暗挖隧道注浆止水帷幕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编制人

田永进、仇伟、金奕、段劲松、李笑男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孔恒(主任委员)、孙西濛、邓美龙、李文华、蒋克群

概述

目前在城市中心城区修建地下工程,基本不具备明挖施工的条件,且明挖法前期拆改费用高,工期因前期拆改实施难度大而不可预控,而暗挖施工通常先采用降水措施。对于交通繁忙、地下水较丰富且水位较高的城市中心区施工暗挖隧道,现场不具备降水条件。为了保证暗挖隧道在无水状态下施工,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结合朝阳北路热力管线工程的实践,经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原位试验,形成了该工法。

经科技查新检索(查新报告号2014-043),该项工法关键施工技术在国内公开文献中未见相同报道。该工法的关键技术经北京市住建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工法采用注浆止水帷幕加固土体和真空泵抽排残留水相结合的施工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解决了热力暗挖隧道在无水状态下施工的技术难题,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经实践,该工法与传统做法相比较,有效防止了隧道的渗漏水现象,提高了隧道的整体成型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可直接应用于未来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热力暗挖工程,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点评

该工法针对城市中心区富水地层暗挖隧道非降水施工难题,采用了深孔注浆止水帷幕加固土体和真空泵辅助抽排残留水相结合的施工工艺,保证了隧道的施工安全和质量。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步履式推移车承载盾构机整体过站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周刘刚、桂轶雄、恽军、武福美、黄陆川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孔恒(主任委员)、孙西濛、邓美龙、李文华、蒋克群

概述

通过模拟盾构机过站施工的各种工况和条件,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设计研制了一套承托盾构机进行自行推移的设备,即盾构机步履式推移车,并总结形成该工法,经国内检索查新,未见文献报道。

工法特点:盾构机穿越施工时,无需盾构主机与车架系统预先分离,整体连续通过,减少了拆解和再组装的工期与成本。步履式自行行走机构,无需预先铺设轨道和施做导台,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每循环步进时间短,过站效率高,人工成本少,工期短。推移动力来源于盾构机自身液压系统,无需配套外置动力设备,简单便捷,节约成本。水平推进油缸和垂直顶升油缸配置简单,市场常见,易于组配。可拆解,利于运输和吊装,现场组装简单易行。整体高度低,被穿越结构物无需为盾构通过而额外加高净空尺寸。通过顶升油缸,辅助支垫车体下方垫枕,设备可自行完成高度调节,实现整机垂直顶升或下降,满足结构底板或基础高差工况,工序简单。前进方向上可以微调,可实现过程纠偏。可安装导向轨,实现直线地段定向前进。

工法适用范围:适用于直线地段或较大半径曲线地段,盾构机整机在非掘进、不解体状态下,采用步履式推移车承托盾构机,负荷自行连续行走,穿越本线车站、竖井、明槽、隧道等结构物施工的工况,即盾构过站、过井或通过隧道施工。

工法主要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推移车基础铺设→盾构机接收→推移车现场组装调试→盾构机顶进上推移车→推移车升降至推移高度→推移车负载盾构机循环步进穿越结构物→推移车升降至再始发设计高度→盾构机离开推移车至始发基座→推移车解体撤场。

专家点评

该工法通过自行设计研制的盾构机步履式推移车设备,在盾构机主机与后方车架系统不分离的条件下,借助自身液压动力,以步履式自行行走步进的方式,确保盾构机整体安全通过已建车站、竖井等结构。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市政管沟承托法跨越预留地下空间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秦新平、康建新、董佳节、任发群、费恺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孔恒(主任委员)、孙西濛、邓美龙、李文华、蒋克群

概述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京交通日益发达,车流量迅猛增长,地铁工程发展迅速,市政管线纵横交错;针对市政管线与地铁工程等大型地下构筑物相互交叉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出《市政管沟承托法跨越预留地下空间施工工法》,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市政管线采用明开挖施工,市政管沟下方设置承托平台,承托平台采用混凝土承载桩和格构柱进行支撑,并采用旋喷桩止水帷幕,保证预留地下空间结构可在平台下方正常施工,同时满足了预留结构施工期间市政管线正常运行及维护的要求。

经查新检索(查新报告号JS2014-353),该项工法的核心技术属国内首创;经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号:京建科鉴字[2013]第056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201310522797.7)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3 2 0675410.7)。并获得了中施企协科技创新成果奖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该工法从承托平台的设计、护坡桩、围护桩、支撑桩(格构柱桩)及旋喷桩等主要工序详细说明了市政管沟承托法跨越预留地下空间的施工工艺。为市政管沟跨越预留地下空间的设计及施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承托平台”的新型施工技术,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该工法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和依据,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专家点评

该工法通过设置“承托平台”及支撑结构体系,解决了预留地下空间结构施工与现有市政管线正常运行及维护相互干扰难题。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松散围岩浅埋段上半断面中隔壁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王小龙、光明、钟祺、李金雷、李红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孙文龙(主任委员)、刘彦林、李玲、郭英杰、贺美德

概述

该工法应用于G7高速公路集宁至呼和浩特第二合同段金盆湾隧道,左线长3310m;右线长3375m,为分离式双向六车道特长隧道,单洞开挖面积195m2。全线设计为Ⅴ级围岩,隧道浅埋段围岩属于松散堆积体,且岩隧道轴线有无法探明走向和大小的多年前采金回填区,围岩胶结能力极差,层节理发育,无规律性,围岩变化极快,施工风险极高,属国内外罕见。该工法采用半断面中隔壁开挖工艺,采用悬臂式掘进机开挖,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和确保了施工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松散围岩隧道施工的特点,通过中隔壁将大断面分割成两个小断面的原理,取消临时仰拱和下半断面临时中隔壁,采用核心土代替“中隔壁法”下半断面临时中隔壁,便于下导、仰拱及二衬的跟进,使初期支护快速封闭成环。采用悬臂式掘进机进行开挖,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提高机械化使用率,月进尺达55~60m,确保进度和安全。

该工法适用于松散围岩隧道浅埋地段,且下半断面围岩稳定,无富水,并具有一定的承载力。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上半断面中隔壁施工技术,利用中隔壁将上半断面分割成两个小断面、核心土代替下半断面中隔壁,便于下台阶和仰拱的跟进,使初期支护快速封闭成环。其关键技术具有新颖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项目名称

公路隧道联络风道零净距上跨正洞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周建荣、董正武、钟祺、侯云乾、王长岭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孙文龙(主任委员)、刘彦林、李玲、郭英杰、贺美德

概述

目前诸多联络风道布局设计方案均为风道上跨正洞5~10m间距,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布局轨道运输等风道施工设备和开展风道工作面,而这些势必会影响隧道正洞的施工速度,造成施工资源浪费和延误施工进度。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山西阳左高速公路第三合同段的蒙山隧道工程原设计的联络风道为上跨隧道正洞6m,通过该项施工技术研究首次提出了将有距离的上跨风道工程改为与正洞零净距上跨风道工程。联络风道布局通过通风设计单位进行专项计算,该风道满足原设计通风效果要求。此设计大大减小了联络风道的设计纵坡,降低了施工难度及安全风险。通过对隧道正洞与风道交叉段落的钻爆设计、围岩的稳定性分析、钻进爆破数值模拟分析和对该段落的监控量测确定了采取此种施工方法的安全性,由此形成了该工法,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零净距交叉段正洞隧道施工时采取了在正洞拱顶留置空气隔断层以抗扰动的施工技术措施,即通风联络风道上跨隧道正洞段(长度为联络风道开挖洞跨宽度)开挖先行施工,正洞开挖施工过程中,该段爆破时将拱顶6~8m范围开挖轮廓放大超挖30cm,支护时将超挖部分置空处理完成初期支护,或初支后将拱顶空腔用锯末喷注充填,随后完成正洞二次衬砌。待正洞二衬达到强度要求时,再进行上跨联络风道的开挖施工,施工过程注意爆破参数的计算和选取,风道爆破对正洞的影响经过数值模拟分析为安全,同时加强隧道正洞的监测,确保隧道正洞及联络风道的施工安全。联络风道采用合理的衬砌顺序,用传统钢支撑或支架支撑拼装木模进行二衬的浇筑。

该工法适用于所有隧道通风联络风道上跨正洞零净距交叉及相关类似工程施工。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在正洞拱顶预留空气隔断层的施工方法,减少风道爆破对正洞的扰动,实现了联络风道零净距上跨正洞的施工。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大断面软岩隧道双层初期支护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刘建忠、王小龙、薛春瑞、代保库、钟祺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孙文龙(主任委员)、刘彦林、李玲、郭英杰、贺美德

概述

由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G7高速公路集宁至呼和浩特第二合同段施工的金盆湾隧道,全线设计为Ⅴ级围岩,左线长3310m;右线长3375m,为分离式双向六车道特长隧道。该隧道创造了国内隧道施工的三个之最:地质围岩变化最频繁、软弱围岩段落最长(全长6685m)、类似工程地质情况下开挖断面最大(195m2)。隧道围岩主要为红褐色泥岩夹杂青灰色砂岩为主,层节理发育,滑动面极多,且层面光滑,遇水具有一定的膨胀性,自稳能力较差,施工风险极高,地质病害多,特别是初支持续沉降、初支大变形发生次数最多,沉降、收敛一直是该隧道需要控制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沉降速率较大,最大沉降速率达16.3cm/天,累计沉降量达73.3cm,远远超出原设计预留变形量(原设计浅埋段15cm,深埋段12cm),造成初支侵限。我公司对大断面软弱围岩埋深段,提出了”三台阶法“分部施作双层初期支护工艺,有效预防了隧道大变形。

根据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的特点,利用“铣挖机”采用“三台阶法”进行掘进。此类隧道的沉降及收敛变形主要发生在拱顶及拱腰部位,所以上台阶的两层初支分开施作。第一层上导初支施作完成,经沉降和收敛变形后,围岩应力得到释放,待中导两层初期支护施作完成后,根据沉降观测确定拱部第二层初期支护的施作时机(根据施工经验确定上导第一层初支沉降10cm),第二层初支上导距掌子面控制在10~15m;最后同时施作两层初支的下导且内层拱架落在外层拱架上并焊接牢固,仰拱采用外层钢支撑闭合成环。双层拱架在连接部位错开避免应力集中。通过两层初支共同受力,抵抗围岩作用力,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

该工法适用于大断面Ⅴ级围岩深埋段,围岩以泥岩为主,具有膨胀性,自稳能力一般,层节理发育,层面光滑。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三台阶法,利用铣挖机进行掘进,分步施作双层初期支护,控制了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变形。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名称

单层导洞大直径桩预撑支柱盖挖暗做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张宏、韩竹青、逄显昱、余乐、王文胜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孙文龙(主任委员)、刘彦林、李玲、郭英杰、贺美德

概述

在城市建设中,穿越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施工问题和保证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稳定问题是新建地下工程经常遇到的施工难题。为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效控制施工扰动造成的地层变形,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与合作单位共同提出了先行施做单层暗挖导洞,再在导洞内施做由大直径桩、柱、梁、拱等结构组成的支撑体系,然后在支撑体系的保护下进行大体积土方开挖及后续结构施工的单层导洞大直径桩预撑支柱盖挖暗做施工工法。

该工法首次在北京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工程顺行密贴下穿既有大屯路城市隧道工程中成功应用,工法解决了导洞内大直径桩施工、桩基质量检测、导洞背后注浆密实度控制等难题,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扰动引起的地层变形,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工法关键技术已经通过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受理。该工法已经在北京地铁16号线二里沟站、苏州街站、苏州桥站及万寿寺站等工程得到推广应用。

专家点评

该工法基于“大直径桩-柱-梁-板(拱)”支撑体系,采用单层导洞开挖技术及自主研发的暗挖导洞内大直径桩机械成套施工技术,减小了大断面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提高了成桩质量。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名称

盾构直接切削围护结构始发与接收施工工法

编制单位

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编制人

王利民、刘军、原海军、游大江、陈文

评审时间

2014.12.30

评审专家

孙文龙(主任委员)、刘彦林、李玲、郭英杰、贺美德

概述

地铁车站或盾构井是盾构始发与接收的必要条件,而这些结构一般均为钢筋混凝土材料,盾构若强行用刀盘切割钢筋混凝土结构则会造成刀盘、刀具的损坏,进而无法使盾构正常掘进,因此,盾构始发与接收前必须破除洞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在破除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施工安全风险且工期较长,破除后的外侧土体直接暴露,易出现涌水和坍方,造成周围地层沉降,甚至塌方,进而造成盾构无法正常始发与接收。

玻璃纤维筋(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Rebar),简称GFRP,是一种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玻璃纤维和树脂经热融合而成,可加工成与钢筋一样的形式与尺寸。与钢筋相比,GFRP筋具有抗拉强度高、重量轻、可切割性好、抗腐蚀性能好、热传导和电传导能力低等优点,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用来代替普通钢筋。盾构施工中,利用易于切割的材料—玻璃纤维筋替代洞口处围护结构的钢筋而实现盾构直接切削既减少了由于凿除钢筋混凝土而带来的安全风险,又简化了施工工艺、加快了施工进度。

该工法通过工程实践与研究,解决了盾构直接切割玻璃纤维筋桩(墙)体的难题,实现了盾构连续掘进直接用刀盘切割围护结构进行始发与接收,并形成企业工法。工法的核心技术已经通过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工法成功应用在了北京地铁15号线等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而且加快了施工速度、节约了工程费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点评

该工法采用玻璃纤维筋替代洞口处围护结构中的钢筋,达到盾构直接切削围护结构进行始发与接收的目的,降低了盾构始发、接收及穿越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其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