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建设 > 史志年鉴 > 历史人文

雨儿胡同的复兴之路

信息来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2日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走进雨儿胡同,在30号院和居民亲切座谈,并留下一张广为流传的合影:窄窄的过道中,9个人站成三四排,总书记在最中间儿。由于太过拥挤,4位居民的脸没露全。

  总书记在视察中说:“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回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015年以来,北京市东城区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南锣鼓巷雨儿胡同为切入点,试点开展平房区直管公房“申请式腾退”和“申请式改善”工作,外迁改善一部分居民,留住居民生活同步提升。雨儿胡同共有38个院落,其中20余个院落涉及腾退,共腾退100余户居民,现有留住居民约80户。

  南锣鼓巷地区作为北京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传统中轴线北部东侧,与元大都同时期建设,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是北京老城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和所有老城胡同一样,几十年来,雨儿胡同处于侵蚀衰败中。而现如今,古老的胡同,现代化的室内设施,让居民既享受到文化积淀的滋润,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那么,雨儿胡同是如何实现复兴的?

  创新提出“共生院”概念。共生院包含建筑共生、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三层含义。

  具体来说,就是对腾退出来的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老胡同形成一种建筑共生;引青年人入住,和爷爷奶奶等老住户做邻居,形成居民共生;新老融合形成文化共生,保留老胡同居民之间的亲近感,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新生机。

  “共生院”只是老城复兴的探索模式之一。南锣鼓巷胡同改造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设计师和专家们组成8个工作营和顾问组,根据历史街区风貌保护要求和每户居民家中的不同空间特点,为雨儿胡同编制了24套院落的设计方案、公共空间精细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污设计方案。

  例如雨儿胡同20号院,因为是历史上逐渐演变形成的边角杂院,无传统规制,且留住居民较多,设计师就围绕留住居民需求,植入厨房、卫生间,改排水、实施强弱电入地、修缮破损房屋,并发动居民营造园林小品,让院落更加宜居;雨儿胡同4号院,名为“乾井院儿”,因在院落改造中发现了乾隆年间的一口井而得名,留住历史、保留原物件,这口井被原地保存下来。如今,这座院儿的居民全部腾退,全院改造为中式复古风建筑,落地玻璃窗、深棕色窗棂,槐树、山楂树自由生长,是胡同里最幽然静美之处。

  除此之外,雨儿胡同复兴还得益于绣花精神。精细设计、精心修缮,做到修旧如旧,传承历史文脉,在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的同时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居住环境,实现“老胡同的现代生活”。

  雨儿胡同25号院是一处结构完整的一进四合院。这个院,施工下了大功夫。地图就找了4张。分别是完成于1750年的清乾隆京城全图、1953年的地图、1960年和1971年的地图。对照地图,25号院在乾隆时期与西侧院子属于同一个院落,在1953年的地图上才独立出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施工过程中,处处都体现着“绣花功夫”。门口的两个门墩儿原样保留,为避免施工期间碰撞剐蹭,特意做了护板罩住;门上的铜门钹少了一个,施工队长跑遍大大小小的古玩城、建材市场,就为了再找一个同样是六边形的门钹;不符合要求宁可空着,门道象眼位置的搂活,是古建门楼的锦上添花之笔,在翻建过程中,编号拆下原样恢复;门道后檐柱间的倒挂楣子,既有结构作用又是古建亮眼的小装饰,原样保留;糟朽的后檐柱采用高位墩接的方式,把能继续使用的部分保留,糟朽的部分换掉;正对大门的影壁墙已经被抹上了黄泥,修缮把黄泥剔除,恢复了月白灰的软芯墙;院子里的地面在历年施工中被垫高,这次,降低12厘米,露出房屋地基的台明石;北房的后墙,内侧拆了重新砌,外侧保留,风貌依旧。

  传承了文脉、保障了民生、留住了乡愁,南锣鼓巷的探索还将继续,老城复兴的画卷将愈加韵味悠长。

    雨儿胡同6

  (本文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史志办公室杜潇整理提供)

【大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