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推动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实现业主自治组织全覆盖

信息来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一、基本情况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位于东城区南部,辖区内有国家体育总局等重点单位,街道现有32个物业项目,其中有26个小区组建了物管会,另有6个小区成立了业委会。近年来,体育馆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推动物业管理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在辖区内住宅小区持续推动物业管理实现党建机制化、管理精细化、队伍专业化、力量多元化,把问题矛盾化解在楼门院落,打造安居乐业的和谐宜居社区。
    根据《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2021年体育馆路街道成功组建了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物管会和双玉中街43号院业委会,目前街道业委会(物管会)实现了100%全覆盖。新成立的业委会(物管会)作为小区的“大管家”,聚焦居民关注的痛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让小区事务有人管、马上管、能管好,改变的不只是小区面貌,还有居民积极参与小区事务的精神面貌。

  二、主要做法

  (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促进业委会规范高效运行
    13号楼业委会成立以来,做到三个关键点: 一是强化问题导向,解决物业管理“管什么”的问题。新成立的业委会在社区指导下,梳理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台账,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下水管堵塞、院内地面不平、院里无照明灯和加装电梯问题,业委会积极联系,协调物业公司为院里安装了照明灯,推动解决下水管道堵塞问题;征集居民关于加装电梯的意见建议,与街道社区联系沟通电梯安装相关事宜。二是强化工作融合,解决物业管理“怎么管”的问题。把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结合楼门院治理、疫情防控、社会治理工作,做到“三个融合”。三是强化培训指导,解决物业管理“能管好”的问题。邀请社会治理专家对业委会成员进行培训,帮助业委会成员更好地履职;建立“四项机制”,分别是例会机制、走访机制、吹哨机制和督促指导机制,搭建起业委会运行的“四梁八柱”,确保业委会规范高效运行。

  (二)从“站着看”到“跟着干”,物管会引导业主参与小区管理

  长青园20、22、24号楼物管会成立后,积极发动业主共同参与小区管理,通过征求小区居民意见,协调首华物业、全国总工会等单位,安装电动车充电桩、充电柜。东四块玉南街31号楼小区物管会成立后,在小区内组织居民成立垃圾分类志愿队,承担小区内垃圾分类桶站值守和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热心居民踊跃报名,为自家小区贡献力量。西四块玉胡同小区物管会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协商解决院内停车难、停车秩序混乱问题。在办事处的协助下和居民的配合下,顺利拆除违建房屋,腾退空间用于院内自治停车使用,大家齐动手规划停车位,目前院内停车秩序有了较大改善。物管会带动居民一起把小区维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小区有了看得见的变化,居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从“要我管”到“我要管”,调动居民参与小区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西四块玉胡同物管会组织居民召开议事协商会,对院内闲置“锅炉房”改造事宜进行民主协商,先后对天坛东路64号楼开展了开放空间讨论会、居民议事会、居民项目推进会、垃圾分类桶站值守宣传和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动员会。居民的需求得到回应、权益得到维护,因此参与物业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在铲冰扫雪和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家积极主动报名参与,把小区的公共事务当作自己的事来对待。从之前的“要我管”到如今的“我要管”,居民的角色意识发生了变化。老旧小区治理过去主要靠物业公司以及街道社区兜底,存在着可持续性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居民不认可等问题,现在转变为居民、物业、物管会等主体相互督促、齐抓共管的治理模式,物业管理效能和社会治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三、案例解读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把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物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办好居民身边的民生实事作为着力点,组织业主共同决定物业管理事项,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积极探索党委主导、居民主体、物业主责、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注重发挥双报到党员和社会组织等力量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物业管理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以小区之治撬动社会之治。

  

  注:参考《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第三条、第二十九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相关规定。

【大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