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建设 > 史志年鉴 > 历史人文

老北京的“象”

信息来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1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有吉祥长寿之意,被视为祥瑞之兽。据史料记载,至少从元代开始,北京地区已开始养象。

  元代《析津志》记载,元朝驯养大象的象房在海子桥(地安门万宁桥)金水河北一带。后来,大象训养基地搬迁到了如今的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北,元代《析津志辑佚》记载:“庚子年,象房废。今养在芹城北处,有暖泉。”芹城北,即秦城村北。但是时间不长 ,此后在其遗址上逐渐有人居住。《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记载:“象房为兴寿乡辖村,位于城乡北部,西南与秦城相连,西距崔村乡麻峪上村1.6公里,北面临山,因元代在该地养象建有象房得名,清代形成村落”。

  元代宋褧的《过海子观浴象》记录了象浴的盛况:“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 明清两代,宫廷养象的习俗得以延续,作为帝都的北京,也与大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的北京宣武门西边路北一带,曾经是明朝饲养大象的“象房”。 明朝的象房有内象房和外象房两处。内象房就在御马监里,大概是今天的文津街北海之滨一带。明代文人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内象房里养有九头大象,各居一房,不够时则由外象房递补。弘治八年,在宣武门西边路北一带建立了外象所,从那时起附近“象来街”的地名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本文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史志办李东琪整理提供)

  

【大 小】 打印】 【关闭